熱門關鍵詞: 環氧粉末防腐螺旋鋼管 螺旋焊管 防腐鋼管
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歷經十余載,累計解決了5.2億農村居民和4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共計建成集中供水工程77萬處,總供水能力已達1億m3/d,HDPE供水管網長度已超70萬km。由于我國農村供水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管理和工程運行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其中,管網漏損現象較為普遍,有的水廠漏損十分嚴重,不僅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降低了供水保證率,而且給供水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影響工程長效運行。
1.農村供水管網漏損現狀及減少漏損的意義
(1) 管網漏損含義。管網漏損又稱管網水損失,這里指農村供水工程輸配水過程中水因HDPE給水管網破損而流失的現象。管網漏水量即供水總量與有效供水量之差,取決于漏損流量和漏損時長。漏損率即管網漏水量與供水總量之比的百分率。管網漏損大致可分為明漏、暗漏和背景漏3種類型。明漏是hdpe管道上側破損,水溢出地表;暗漏是管道下側破損,漏水向地下入滲,較難被發現;背景漏是指PE管道連接處漏水和管壁針孔滴水,漏水量比前兩種少但是很難避免。
(2) 供水管網漏損現狀。據2015年調查資料分析,我國30多萬處設計供水規模20m3/d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平均管網漏損率約26%。受計量設施不完善以及工程運行管理水平等因素限制,一些地區用“估值”填報,使匯總分析數據的準確性打了折扣,實際漏損率可能更大一些。PE給水管網漏損造成大量經凈化消毒、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成本的自來水白白浪費,直接影響供水工程經濟上的自我維持和良性運行。如東部某省一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設計供水規模5萬m3/d,實際日供水量3.9萬m3,監測分析管網漏損率約30%。估算日均管網漏損水量約1.17萬m3,按運行成本水價1.6元/m3推 算,日均經濟損失約1.87萬元,全年多達683萬元。
(3) 加強管理并減少管網漏損的重要意義。《水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廣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HDPE給水管網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2015 年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 2020 年,控制在10%以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的監督管理,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公共供水企業和自建供水設施的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管理,減少水的漏失。 《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規程》(SL689-2013) 規定,Ⅰ、Ⅱ、Ⅲ、Ⅳ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網漏損率上限標準分別為12%、13%、14%、15%。按照Ⅳ型工程漏損率上限值15%現狀為26%考慮,我國農村供水工程管網漏損率至少有11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按全國集中供水工程實際日供水量6520萬m3估算,每年浪費水26.2億m3左右,如能有效控制漏損,則可少建717萬m3/d供水規模的工程,按全國農村供水工程平均運行成本水價1.92元/m3估算,日均節約運行成本約1377萬元,全年可達50.2億元。 目前許多供水工程運營產多收少、入不敷出,影響長效運行,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出路一方面是建立健全科學水價機制、控制好水費回收率,增強管理機構效益;另一方面是內部控漏,采用質量優良的HDPE給水管,采取綜合措施合理降低運行成本,打好“增收節支”的組合拳。減少管網漏損是“節支”的重點之一,應引起更多重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決它。
2 農村供水管網漏損的主要原因
管網漏損居高不下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部分工程管網老化破損較為嚴重。正在運行的供水工程中,有不小的比例建設年代相對較早,當時受資金、技術等條件限制,發展理念落后,規劃不盡合理,供水管材多樣,建設標準不高,經多年運行,破損老化嚴重,漏損率較高。有的工程因竣工驗收未做好資料整理和技術交接,導致管線不清、埋深不明。一些工程的主管網雖在近年得到改造,但是分支管網因資金所限,改造進程滯后,普遍帶病運行,漏損嚴重。
二是管材質量和施工質量存在隱患。“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工程建設任務重,大量使用PE管和球墨鑄鐵管。由于管材市場監管不嚴,一些地方執行招投標制度追求低價中標,一些廠商以劣質的低價產品搞惡性競爭,造成一些工程所用的HDPE給水管材質量不高,運行抗壓等級不一。在施工安裝時,一些地方未嚴格執行技術規范標準,埋深不足、管道溝槽未嚴格平整、未采用細沙回填壓實、未按規定設置支墩鎮墩、穿越路橋的保護措施不到位。這些問題,使得部分供水管網“先天不足”埋下隱患。
三是供水水壓管控不嚴。實測資料表明,管網漏損水量與管網運行壓力的平方根成正比,管網水壓偏高將導致管道漏水面積和漏水量大幅增加。如某村村內HDPE給水管道的水壓達0.4MPa,管網末端水壓逼近管材承壓上限,雖然滿足了《村鎮供水單位資質標準》(SL308-2004)中“供水 干線末端壓力不宜低于0.12MPa,邊遠或條件較差地區用戶水壓不應低于0.05MPa“的要求,但是PE管道經常在接近壓力上限的工況下運行,增加了管網漏水量、也增加了爆管發生幾率及水泵能耗。
四是對管網檢漏的重視不夠。目前,僅少數地區有農村供水管網檢漏維修專業機構隊伍,大多數地區管網檢漏尚處于空白狀態,這與當前我國70萬km的農村PE供水管網規模及管網漏損率偏高的現狀極不適應。一些供水單位專業技術力量不強,忽視產銷計量管理,管網漏損情況不明,應對措施不力;PE管網檢漏維修隊伍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3.減少管網漏損的主要技術措施
(1) 科學管控管網水壓。合理的管網供水壓力,應在滿足管網薄弱點穩定運行的同時,滿足管網末梢和消防栓水壓的要求,使管網在相對低的水壓下運行。管控管網水壓是漏損管控的一項基本措施,不僅能減少PE給水管道漏水面積、降低漏水量,而且能使部分承壓薄弱點“轉危為安”,降低新漏點出現的概率,同時還能減少加壓水泵電耗。有調研資料表明,如果供水水壓在保障正常供水狀況下降低10%,管網漏損率將降下5個百分點左右。照此推算,上文所舉東部某省農村供水工程案例,日均可減少漏損水量1950m3,節約運行成本0.31萬元,全年可節 約114萬元。水壓管理的措施包括分區控壓、水泵控壓、調蓄池水位控壓、閥門控壓等幾種途徑。分區控壓主要適用于規模較大的供水工程,在綜合考慮各受水區用水情況、地理高程以及管網級別、長度、管材種類與質量、建設年代等情況的基礎上實施水壓分區管控。將整個管網水壓由統一壓力調度改為適當降低供水壓力,對配水距離較遠或高程偏高的受水區另建二次加壓泵房,使大部分受水區PE管道壓力在適宜區間內運行。水泵控壓是在保證水泵運行工況和效率的情況下,通過不同功率配水水泵的搭配使用實現管網水壓合理調控。水泵變頻調速能夠實現更為精準高效的水壓管控。調蓄池(清水池、高位水池、水塔)水位管控適用于重力自流供水工程,在夜間用水需求小的時段,適度降低調蓄池水位,也可以降低HDPE給水管網水壓。閥門控壓是通過人工操控或遠程遙控閥門開度,產生一定的水頭損失,從而管控閥門下游管網水壓。在實際操作中,應加強水錘防控,嚴禁快速啟閉閥門或水泵,避免造成管道薄弱處破裂損壞。
(2) 定期開展管網檢漏。經驗表明,有約八成的管網漏損水量出自破損較大的漏點,相對于小的漏點來說,大的漏點更容易被發現并及時處理。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單位應定期開展管網巡查工作,檢漏人員應全面掌握包括PE管道的位置、埋深、管徑、水壓、周邊土壤類型、地下水位以及管道使用年限和維修等情況,沿途檢查PE管線埋設地表是否有積水或濕痕,檢查閥門、排氣閥、排水閥、檢查井等有無埋壓損壞,查看管網末端水壓和用戶用水量等情況,及時處置漏損及存在的隱患。與此同時,應逐步加大主動檢漏工作力度。獨立分區計量是主動檢漏的基礎環節,即將管網劃分為若干層級的多個片區,安裝多級水表和閥門,實施層層計量和控制,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對日常供水和夜間最小流量供水的水量差進行統計分析,評估PE給水管網漏損狀況,為漏點定位縮小范圍、框定區域,以制定管網更新改造計劃。也可同時采取聽音檢漏等方法查找漏點。
(3) 統籌管網更新改造。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的管網建設與更新改造,應綜合考慮解決供水保障、系統安全、水質穩定、服務水壓、管網漏損和節能降耗等各個方面的需求,統籌規劃、系統設計、精心施工。應根據管網漏損現狀及工程運行狀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管網更新改造標準,并在管網檢漏的基礎上,制定HDPE給水管網更新改造計劃。有條件的應盡可能采用管網地理信息系統、水力模型、漏損計量檢測等方法,開展管網漏損狀況評估,為管網更新改造計劃制定提供技術支撐。對管網實施更新改造,需測算新增投資與減少管網漏損帶來的經濟收益之間投入產出關系,講求經濟效益。
(4) 完善水量計量裝置。應加強村鎮供水工程規范化設計與標準化建設,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配裝原水、回用水、出廠水、供水片區( 受益村) 、用戶等多級水量計量裝置。同時,要加強對水表管理工作的技術指導,綜合考慮水表購置成本與使用壽命之間的關系,科學水表選型,優化更換周期。
(5) 推進信息化自動化建設。信息化、自動化是提高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效率、降低PE供水管網漏損的有效手段。可通過水廠生產過程中取水、輸水、凈水、配水全套生產環節實行自動監控, 全面掌握管網運行狀態,實現漏損計量遠程獲取,水壓管理遠程控制,及時處置爆管等大流量突發漏損事故。此外,可在建模的基礎上,開展情景設定模擬研究,不斷優化管網運行水壓調度,完善工程運行操作規程,提高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有條件的地區可對已具備信息化、自動化的水廠做進一步升級, 推動村鎮智慧水廠建設,開展更多有關供水安全保障和工程運行節水節能降耗的研究。
4.幾點建議
一是將減少管網漏損工程措施納入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內容。加強管網漏損管控是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的題中應有之意,應適時開展全國農村供水管網漏損調查,全面摸清漏損構成和成因,明確HDPE給水管網漏損管控目標任務,規劃工程措施和實現路徑。在管網漏損管控工作較好的地區抓一批試點,探索總結經驗。
二是將減少管網漏損納入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責任制考核內容。優化當前以工程建設進度、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等建設指標為主的考核體系,應將包括PE給水管網漏損率、計量設施配套率、水費回收率等管理指標納入其中,按照目標與任務完成情況嚴格考核,強化責任約束,督促各地提高重視程度,并將責任壓力層層傳導,倒逼供水單位積極行動,有所作為。
三是建立健全供水單位內部管網漏損管控激勵機制。應將減少PE管網漏損以及管控水廠自用水量等節能降耗指標納入員工績效考核,將節能降耗創造的經濟收益與員工績效工資掛鉤,實行經濟獎懲,充分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要加強人員專業技術培訓,加大宣傳力度,使各崗位人員對管網漏損管控等節水節能降耗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充實完善管網漏損管控技術標準。已有農村供水技術標準和規范規程中,雖有一些涉及管網漏損管控的內容,但尚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要建立健全HDPE給水管材質檢標準,應加強相關技術的科研攻關,重點解決如降低檢漏成本,提高漏點定位精度,開發信息化管網監測,提升管網漏損管控效率等技術難題。
五是探索創建管網漏損管控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具有相應資質的企業進入農村供水市場,拓展管網漏損管控咨詢業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合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 建立服務于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和管網檢漏的準公益性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
六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引進企業參與農村PE供水管網漏損管控。供水工程管網漏損管控初期效益明顯、收益豐厚,應充分利用經濟效益杠桿和市場規律,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推進合同節水管理在農村供水領域的應用。建立健全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工程運行管理的激勵機制,鼓勵節水服務機構等專業企業與農村供水單位簽訂管理合同,提供管網漏損管控等節能降耗的技術診斷、融資、改造服務,以分享節能降耗經濟效益的方式獲得合理收益。